忻州市十四個縣市區,其中十三個有長城,大家最關心的是忻府區有沒有長城。我們肯定地說有!忻府區長城的修筑年代是在北齊。據《北齊書·文宣帝紀》載,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(公元552年)自黃櫨嶺“起長城,北至社平戍,四百余里。立三十六戍?!?/p>
黃櫨嶺位于北齊南朔州西河郡(今山西省汾陽)西北60里,在今山西省離石縣境,社平戍位于朔州廣安郡(今山西朔州市)西南,在今五寨縣境。這條長城實際上是沿呂梁山脈修筑的,綿延200公里,其意圖是用來防御稽胡和對付西魏的。
沿呂梁山修筑的長城,從汾陽離石一帶到五寨,在忻州境內,是利用了云中山的山險墻,經過靜樂、忻府區、原平、寧武,再到五寨。從原平、寧武、到五寨,因只有記載,沒有重復的墻體,據分析利用了東魏肆州長城。史書記載這段長城叫做“重城”,也就是這個道理。
肆州是北魏時期設立的一個行政單位,治所就在九原,即現在的忻府區奇村附近,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所置,領永安郡、秀容郡、雁門郡。當時修筑的長城稱作肆州長城,說明就在肆州附近。據《北史·齊本紀》載,武定元年(543)秋八月,“齊獻武王召夫五萬于肆州北山筑城,西自馬陵戍,東至土磴,四十日罷?!瘪R陵戍在今五寨縣東部、管涔山北麓,土磴在今寧武縣盤道梁村附近。這段長城主要是防御西魏和柔然。所謂肆州北山,應當首先包括今忻府區境內的北山。
現在雖然發現從管涔山到云中山,途經今寧武、原平6個鄉鎮有一段長城,長約80公里,史稱“東魏肆州長城”,但不能否認真正的忻府區的北山沒有修筑過長城和戍堡。忻府區的長城除北齊修筑外,估計在東魏時期已開始修筑。在忻府區陽坡鄉解家莊和窯寬村之間,橫跨溝谷有一段早期石砌墻體,是為了守護云中河谷的,當地老百姓叫“孟良墻”,傳為北宋大將孟良修筑,其實這就是北齊長城忻府區的殘段?,F在殘存只有40多米長,高6米,頂寬11米。實地河谷為東西走向,墻體呈南北走向,坐落于溝谷的南側,墻體過河部分早被河水沖掉。墻體南端與山險墻相接,巨石嵯峨,非常陡峭,不需要再修筑墻體。爬上山頂,山勢亦非常險要,山脊一直向靜樂方向沿伸而去。河谷北側為萬丈絕崖,絕崖頂端的山脊,同樣十分峭拔,不需要再修筑墻體。
忻府區這段長城的修筑是就地選材,用當地河谷中的花崗巖頁巖條石所筑,石塊高20-30厘米不等,長30-80厘米,墻體中間填有夯土。因石塊較大,建筑牢固,又處于山梁高處,墻體本身存水不多,未留存常見北齊長城的流水孔。在“孟良墻”墻體的河對岸的半坡,有一古堡,疑為同長城同時代的北齊所筑,為守衛河谷的兵士駐所,即“三十六戍”之一。
在此長城東南十公里處的大南陌村,同樣有一座早期古堡,也為北齊所筑,也在長城邊上,也應當是“三十六戍”之一。戍堡同樣坐落于大山里,只不過暫未找到長城墻體罷了。
這段北齊長城,從忻府區到達原平之后,因當時的國力和時間所限,加上地理位置使然,只有利用了肆州長城,方可到達社平戍,即今天的五寨。
免責聲明:忻州門戶網不以盈利為目的,內容僅供參考,我們對信息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。如需轉載,請注明出處和保持信息完整性。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處的信息或圖片,請版權所有者聯系我們,我們將及時補上,或刪除侵權信息,感謝您的辛勤創作。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,均為轉載自相關媒體,轉載并不代表我們贊同其觀點,也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- 忻州門戶網 -
上一篇:相約忻州 莫負今朝
下一篇:忻州叫響文旅品牌的“底氣”